DSC_0103  

    ┥手冊免費贈閱,歡迎索取┝

面對刑事官司,如何安住身心?

李永然律師

一、一般人最怕成為刑事被告

筆者自民國68年開始執行律師業務,一開始是以「訴訟」業務為主,所以常會接觸打民事、刑事、行政等官司的當事人。而接觸各類型訴訟當事人,發現他們都難免心煩,其中最令當事人煩惱者,莫過於成為「刑事被告」。因為其犯行如經檢察官起訴,法官判決有罪確定,輕者易科罰金、拘役、罰金或緩刑宣告,雖無牢獄之災,卻也讓自己有了犯罪的前科紀錄;重者被判有期徒刑、無期徒刑,甚至剝奪生命的死刑!無怪乎一般人最害怕成為刑事被告,畢竟它攸關一個人的名譽、財產、自由或生命。

二、台灣社會對刑事被告存有錯誤認知

成為刑事被告之所以困擾,也在於台灣社會對刑事被告存有錯誤的看法。一般人多視「刑事被告」為壞人,再加上大眾傳播媒體進行「新聞審判」,煽風點火,使得刑事被告常成為「千夫所指」的過街老鼠,有時候,連他的家人也要一併受牽累。

處在當今末法的「五濁惡世」,民眾面對這些新聞報導,切勿為媒體做二手傳播,也不要隨之起舞,而應當冷眼旁觀,自己的「清淨心」才不會遭到染著;更何況,新聞如是錯誤報導,我們不做二手傳播,便不會與媒體形成「惡業」的「共業」。

現代人如何正確看待「刑事被告」?其實凡挨告之人,就會成為刑事被告,如:甲公然辱罵乙,乙控告甲犯《刑法》第309條的「公然侮辱罪」;丙毆打丁,丁控告丙犯《刑法》第277條的「傷害罪」;戊竊取己的財物,己控告戊犯《刑法》第320條的「竊盜罪」。這樣一來,甲、丙、戊即成為刑事被告。

而這其中有實際犯罪者,也有可能是被「誣告」者,其一切均有待檢察官的「偵查」及法官的「審判」,故基於「人權」保障,刑事訴訟中有一「無罪推定原則」,也就是在有罪判決確定前,任何人都要推定刑事被告是無罪的,這樣才不會因為偏見而冤枉好人。古今中外,被冤枉的案件宛若恒河沙數,現代人應用「平常心」,不要預設立場來看待刑事被告,這樣才不會產生偏見。

三、刑事被告最易恐慌

如前所述,所有當事人最煩惱者莫過於刑事被告,有些刑事被告一旦接到「刑事傳票」,就茶飯不思,吃不飽、睡不好;如再加上遭到羈押、限制出境,或公司辦公室、家中遭搜索、「監聽」……等「強制處分」,更令自己陷入恐怖之中。因為心有罣礙,故有恐怖,更進入顛倒夢想。

筆者亦曾目睹有些刑事被告因身心煎熬,官司未至確定,即因重病而往生;也有些刑事被告只在偵查中遭到羈押,即因憂忿而精神失常。

刑事被告要如何克服恐慌,安住身心?就成了一重要的課題。

四、修行是磨練心性,識別真相,無有恐怖

記得筆者曾在二十年前參加法鼓山的「禪三活動」,參加者被主辦單位要求這三天活動中都要「禁語」,這對從事靠「嘴」說話、執業的筆者而言,是一大考驗;加上被要求背誦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雖然全部經文僅二百六十個字,但對於未曾學習佛法者而言,總是困難。當時,筆者並不知背誦《心經》的作用何在,現在則較能明白其目的。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經文謂:「……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……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……」,讓筆者明白經文含義廣博而精深,無怪乎它已成為一部重要的經典;《大般若經》共六百卷,這當中最簡括切要、提綱挈領者,則是這部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

現代人修行,其實是要明白人生的真實目的,人由於遭「無明」覆蓋,導致迷失自性,妄想執著;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於開頭即謂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……」(註1),足見修行一定要有「妙智慧(般若)」,即能明四智(註2),轉識成智,並能斷惑證真。

刑事被告面對刑事官司,一定要了解這是一種困境、一種考驗,在心態上,要當成「逆增上緣」。天主教前樞機主教單國璽也說,每個人的人生中不可能都平順,遇到逆境,就要予以面對、克服,進而當成階梯,拾級而上。這也與佛教所說的「逆境上緣」不謀而合。

五、結語

綜上所述,現代人的生活與過去相較已複雜許多,雖然科技突飛猛進,電腦、網路日新月異,但現代人並未因而更快樂,反而更覺空虛及苦惱。所以,現代人一定要更用功修行,拒絕外來的聲光刺激和引誘,回歸簡單,過著減法、樸實的生活,一旦遭遇官司,一定要先能安住身心,切勿自己嚇自己,這樣才能用冷靜的頭腦迎接外來的挑戰;如此,使自己先有「定」,進而生「慧」,而有正知正見,否則,妄想執著,虛耗一生,豈不冤枉!

1:五蘊就是「色蘊」、「受蘊」、「想蘊」、「行蘊」及「識蘊」。蘊是積聚,「色蘊」是由四大五根和合積聚而成身;「受蘊」是由五識與五塵和合積聚而有「受」;「想蘊」是由意識與六塵和合積聚而有「想」;「行蘊」是意識思維塵境造作善惡諸業,念念不停和合積聚以為「行」;「識蘊」是了別諸法的本體,執持一切染淨種子,和合積聚以為「識」。參見斌宗法師述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》,頁67,民國8710月,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。

2:四智就是「成所作智」(成就自利、利他妙業之智)、「妙觀察智」(通達一切諸法,善能鑒機說法之智)、「平等性智」(能平等普利眾生,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)及「大圓鏡智」(轉有漏善惡之業報,顯萬德莊嚴之境界)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利用修行精彩活出生命手冊》依〈天地律法•世間法〉、〈修行法門〉、〈安住心田〉分成三部分,不外從人與人、人與環境之間的應對關係,包含家庭、職場、社會等場域,援引佛陀的微言大義,指點讀者放下執念、破繭而出,從而豐盈此生。

本手冊由永然法律基金會捐印,欲索取者,請來函附上10元中型回郵信封(16cm×22cm以上),註明手冊名稱,寄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7樓永然法律基金會收即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永然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